•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果发布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研究

时间:2015-8-24 13:54:42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1851   评论:14
内容摘要: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研究赵清福(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所辖的12市及有关农场的25个县(市、区)3073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意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研究

 

赵清福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研究


 

  要: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所辖的12市及有关农场的25个县(市、区)3073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关键,是教师的信息意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教师信息行为水平及管理机制等因素。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进而影响全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加大教育培训部门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提升中小学教师将信息能力转化成信息行为的水平;建立改善和提升教师信息行为水平的长效机制等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建议。

关键词:黑龙江  中小学教师  信息行为  调查研究  观念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Survey Research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ngfu Zhao

(Institute of Basic Education,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s, Harbin, 150080)

 

Abstract: 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survey of 3073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from 12 cities and 25 countie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the result of the survey is founding the key to influence the information behavior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teachers’ sense of information, schools’ IT environment, IT education, level of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These factors have seriously affected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increase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levels, thereby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s information education. So, the author proposes to the following solutions: update the concept of teachers’ education, enhance teachers’ information sense; fund from various sourc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IT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creas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ector to improv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 Enhance the level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 improve and enhance teachers' level of long-term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act and teach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 Heilongjiang Province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Research, Concept

 

一、问题的提出

2012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并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1]。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从“初步应用整合”逐步走向“全面融合创新”[2],这无疑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时不我待。虽然各级教师培训部门对教师进行了提升信息素养方面的培训,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依然不是很高,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和根本就在于改善和提升教师的信息行为。笔者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以及查阅大量期刊和书籍,发现国内外对于教师信息行为的研究比较少,研究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则更少,但中小学信息行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来说却有着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基于以上的背景,笔者认为加强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无论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或者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改善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质量。通过对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调查,了解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状况,分析原因、找出改善和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为促进我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而推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事实依据。

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内涵和结构,国内并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教师信息行为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教师利用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信息环境, 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进行相关的信息查询、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再创、信息运用及信息传播,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行动过程。其基本内容大致分成:信息查询行为、信息处理行为、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3]。其中信息查询行为是信息行为的初始阶段或者说是开端,信息处理行为是信息行为中间阶段,也是核心阶段,信息利用和传播阶段是信息行为的最终阶段,也是信息行为实现最终目的的阶段。

二、调查研究的实施

1.调查的对象

以黑龙江省所辖的12市及有关农场的25个县(市、区)中小学任课教师为研究对象,共计回收调查问卷4429份,有效问卷为3073份。

2.调查工具及调查问卷的统计方法

⑴调查工具。在参照大量文献基础之上,根据教师信息行为内容的基本要素,编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基本特征的调查,设计6个问题;第二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调查,设计了26个问题,其中15题是对教师信息查询行为的调查,615题是对教师信息处理行为的问卷调查,1626题是对教师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的调查。问卷所有题目均为选择题,既有单选题,又有多选题,选择答案27项。同时,为了使这次调查获得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入,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结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4]拟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研座谈提纲”。

⑵统计方法。本次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3073份教师信息行为调查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5]

3.调查方法[6]

教师信息行为现状调研工作,在各有关市、县(市、区)教科研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同步进行的工作策略。

⑴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黑龙江省所辖的12市及有关农场的25个县(市、区)展开,由相关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协助组织,在本地随机选择20所学校,每校随机抽取10名学科任课教师参与问卷调查。

⑵访谈调查。在参加问卷调查的25个县(市、区)中,组织召开了11场教师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教师总计为264名。在召开教师座谈会的同时,也对教育行政或业务指导部门相关领导进行了个别访谈。

三、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教师的信息查询行为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073名中小学教师中,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0.4%1242名教师在进行信息查询时,主要是通过查阅教科书和教辅资料获取教学相关资料,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53.5%的1644名教师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教学信息资源获取教学资料。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74.6%2291名教师能够运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技术对某一专题进行信息收关于从网上下载的教学参考资料,视频被选中1656次,占总选择次数的24.1%;课件被选2653次,占总选择次数的38.6%;教育科研论文被选中1330次,占总选择次数的19.4%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64.4%1980名教师在需要用到课件网络上找不到合适的,会尽量自己动手制作,具备自己制作课件的能力。关于目前制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取更多信息的主要因素,学校硬件条件不允许这个因素被选中1361次,占总选择次数的27.2%;学校教学资源缺乏这个因素被选中1436次,占总选择次数的29.3%;学校激励机制不够这个因素被选中607次,占总选择次数的12.1%

调查结果说明:⑴利用信息手段进行查询的能力较弱。大多数教师能运用各种网络资源和技术针对某一专题内容进行教学资料的收集,而还有少部分教师对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够好。⑵教师对教学类资料获取较多,科研类资料查询较少,说明教师教育科研意识较弱。⑶多数教师具有自己制作教学课件的能力和主动性,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需要通过改善信息技术环境及管理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加强自己做课件的能力和主动性,特别对于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自己制作教学课件主动性。⑷教师的信息查询行为受多种因素共同制约。学校硬件条件、教学资源缺乏是制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其次,学校激励机制不够、信息需求不迫切等因素也不同程度的制约着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7]

2.关于教师的信息处理行为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3073名中小学教师中:只有9.5%的292名教师有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有效储存的良好习惯;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8.4%564名教师能够从丰富的信息资源中整合和提炼信息;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8.2%253名教师对于所获取的信息能够挖掘出信息中所包含的深层意思;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5.4%472名教师对自己感兴趣或存在困惑的信息能够持续的追踪下去;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8.6%878名教师当他获得的信息与原有经验发生冲突时,总会去搜索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准确的知识;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18.6%573名教师能够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7%521名的教师能够正确分析、评价所获取的信息;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36.9%455名教师,能够在引用别人的内容时注明并在文献中列出;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0.9%334名教师在使用网上的信息资源时会考虑到知识产权;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12.7%的391名教师在引用他人的观点、成果等信息时标明出处

结果说明:仅有少数教师基本具备整合和提炼信息的能力,而相当一部分教师信息的提炼和整合能力的能力较弱、小部分教师,特别是乡镇及以下的农村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对这些教师教育培训部门在对其培训时应备加关注,以改善和提高他们的信息行为、信息加工能力。只有少数教师有能够追根溯源的积极探索意识,而有相当一部分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较弱,在遇到困惑情境时,选择了很少和不去追踪,只停留在问题的某个层面或者某个阶段,这种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会严重制约着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升。只有少部分教师能够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和成果等信息时考虑到著作权法,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可见,在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道德和法律修养时不我待。

3.关于教师的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

调查显示,在所被调查的3073名中小学教师中:关于经过处理整合后的信息和资料最常应用到哪项工作,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65.7%2019名教师选择课堂教学,仅有7.8%240名教师选择教育科研。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21.1%648名教师能将处理后的信息自如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16.7%514名教师能经常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关于影响教师少用或不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主要原因的调查,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39.2%1206名教师选择了缺乏硬件设备;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21.4%658名教师选择了不会做课件;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30.0%923名教师选择了习惯了传统教学。关于教师经常通过哪些网络途径交流思想、传播你的看法,聊天工具被选中1793次,占总选择次数的33.6%;电子邮件被选中966次,占总选择次数的18.1%;微博被选中1231次,占总选择次数的23.0%占被调查教师总数23.5%723教师能与同事一起分享交流所收集的有效信息占被调查教师总数42.2%1297名教师能够利用网络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解答一些问题。关于信息意识的传播行为的调查,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19.3%593名教师能将信息意识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正确的信息观念关于教师从网上下载课件或论文后,稍做修改或不改动就去参加评比这种行为,占被调查教师总数46.3%1424名教师选择了不道德关于对散布网络病毒、传播网络不良信息的行为,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91.8%2821名教师选择了对社会有危害,应该严厉惩罚,并尽力杜绝。说明,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能明辨是非具有很强的正义感。有占被调查教师总数的47.7%1465名教师能正确判断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御不良信息

结果说明:⑴经加工后的信息多应用于课堂教学工作,而用于教育科研的较少。在国家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环境下,教师们严重地忽视了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⑵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缺少信息交流,教师很少将信息意识传递给学生。⑶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多数教师形成或基本形成了正确判断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和思想意识,这是由于我国多年来重视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形成了良好的信息环境,但也有部分老教师这种能力和思想意识比较淡薄。

4.关于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

调查显示:一是信息利用和传播的意识不强,理论和实践脱节。首先,教师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对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的理解还很肤浅,课堂教学中使用新设备“走老路”,电子白板当黑板、PPT当板书,教师依旧满堂灌外。除此,还有的教师存在过分依赖教学课件的问题,没有课件上不了课。其次,多数教师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师自身素质所限,缺乏教学改革的意识和热情,理论和实践脱节,不能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课堂教学利用和传播信息上,目前还停留在“辅助教学”的浅层次应用阶段。二是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影响教师利用和传播信息的积极性。一些学校由于缺乏有效运行的良好机制,造成多数教师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已经评上高级教师的教师,失去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有的学校领导怕教师上网做与教学无关的事,限制教师上网;有的学校,教师在教学中运不运用信息技术,年终考核、评优以及评职晋级时都一个样。所以,导致一些教师平时课堂教学中不运用信息技术,有上级来进行教学检查或有重要教学研究活动需要时才用。三是教学资源贫乏,制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和传播信息。目前,教学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库的贫乏已成为制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和传播信息的重要因素,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显得尤为严重。调查发现,教师们现多数都是利用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提供的教学素材,再就是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教学素材。而现在的情况是,教材在不断更新,配套的教学光盘的内容却没有更新;网络上的教学课件等素材免费的不能保证质量,质量好一点的都是收费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教师的信息意识、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教师信息行为水平及有效管理机制等因素。这些关键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和信息素养的提高,进而影响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四、改善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自身的信息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对教师的信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信息的获取和提炼能力。因此,作为信息时代的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善自身信息行为、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在教师自身努力的基础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的,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信息教育环境,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增强改善教师信息行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责任意识。

(二)多方筹集资金,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改善,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能力的提升,需要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保障。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的经济状况,采取向国家争取扶持政策、向社会各界集资、向企业争取赞助等措施筹集资金,加大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信息环境的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一是要加强乡镇及以下农村学校多媒体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备;二是加强多媒体硬件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三是加强校本教学资源建设、建立区域信息技术教育中心,实现区域教学资源共享;建立省、省、市(地)、县(市、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全省教师查阅课程资料、搜索教育研究论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所需素材、相关教学理论等等教学资源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总之,通过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为教师提供一个优质的信息学习和交流的环境,改善教师的信息行为,培养教师的信息能力。

(三)加大教育培训部门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

1.加强未来教师的职前培训,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8]

⑴要注重教育技术及其信息理论课程的设置。例如信息技术课、多媒体课件制作、信息检索,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应用及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相关教学理论等等,以提高师范生的信息意识,使大学生对运用教育技术、信息理论知识及相关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有一个宏观认识和了解。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实践的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的具体实施过程,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⑶完善学生综合能力考评标准。将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列为学生综合能力考核标准之一,以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能力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此促进学生信息能力和水平的提升。⑷给学生创造参加各级教学比赛的机会。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校级、省级、国家级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大学生学科教学技能比赛活动等一些相关的比赛,使每个师范类大学生能充分地展现自我,逐步完善和提升自我。

2.加强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培训的力度

一是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培训的力度,让教师培训中了解和掌握信息查询、处理和利用的方法;二是让教师亲自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研究中亲身体验信息查询、处理和利用的重要性。让教师们在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同时,也提升其自身的信息素养。

⑵加强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

①充实和加强各市、县(区)信息中心的力量。各市、县(区)相关部门要本着为事业负责的工作态度,采取相应措施,把那些懂业务、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培训和指导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信息中心的岗位上来,使他们能真正担负起培训和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责任,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能力,确保我省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②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质量。各地各学校可采取专家讲座、专业培训部门的培训、校本培训、网络培训及课题研究等方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3-3-1”培训即三个层次的教师群体、三个层面的培训内容和加大对乡镇及其以下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其中培训的教师群体与相应的培训内容相对应。

3-3-1”中的“3-3第一,普及层面。针对城区信息技术教育比较薄弱的一般教师及其乡镇级以下的农村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提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观念,将信息技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达到初步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教师的信息行为水平。第二,提升层面。针对有一定信息技术教育基础的学校及其他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及学科教学骨干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培训通过他们指导一般教师进行学习、带动教师们从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第三,引领层面。针对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较好、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的学科骨干教师进行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深度培训,着重培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以其引领区域或学校信息技术从与教学整合走向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9],提高教学的时效性。“3-3-1”中的“1,加大一个力度。有关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机构要采取网上分期培训、送培训下乡、城乡帮扶、骨干引领、跟踪指导及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倾斜措施,加大对乡镇及以下的农村教师以及薄弱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力度,逐步缩小教师信息行为水平和信息素养的城乡差别。

通过运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高“3-3-1”培训模式,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而又灵活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系统培训,相信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会有所改善和提高,城乡间教师信息素养的差距会有所缩小。

3.进一步加强教师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培养

教师作为信息的收集者,要主动抵制不良信息,成为学生的榜样,作为信息和知识的传递着,要将积极向上、准确科学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各级教育行政及相关教育培训部门应强化对教师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培训和培养,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教师自觉维护网络安全、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教师辨别有价值信息和无用信息、健康向上信息还是垃圾信息的能力;培养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尊重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不去非法复制和盗用别人的信息;培养教师具有保障所用信息安全可靠、防御和查杀计算机病毒以及杜绝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基本能力。教师也要身体力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增强自我的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

4.做好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

各地教育行政及研培部门要加强对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领导,要根据各地教师信息素养的实际,做好本地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省—市(地)—县(市、区)—中小学校等多层级培训体系,制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规划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方式,采取有效措施,真正把提高广大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落到实处,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而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中小学教师将信息能力转化成信息行为的水平

行为是能力和素养的外在表现,信息能力和信息素养需要信息行为来体现,培养教师信息能力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教师的信息行为。然而,调查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缺乏将信息能力转化成信息行为的基本素养,虽然部分教师具备了信息能力,但落实到行为上,又遇到了困难。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深刻认识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在推进教育信息化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要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信息行为,逐步将信息能力转化为信息行为。学校要尽量为教师创设便利条件,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各级教育培训部门也要在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中,侧重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和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真正地将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行为上、体现在行动上,从而达到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五)建立改善和提升教师信息行为水平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改善和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水平、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根本保障。为此,笔者结合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现状,提出了改善和提高教师信息行为的“31”长效机制[10]

1.改善和提高教师信息行为的相关制度

各地要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关管理制度:⑴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常规制度;⑵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学校、先进教师的量化评价标准;⑶信息技术教育先进个人评选和奖励暂行办法;⑷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培训与培养管理办法;⑸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施细则;⑹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成果、优秀论文评奖办法;⑺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评选办法;⑻信息技术素养提高师徒结对子活动制度;⑼关于加强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等。

2.改善和提高教师信息行为的相应措施

⑴将教师信息行为水平改善和提高工作列入学校年终考核体系;⑵针对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定的层级提出信息应用能力的相应要求;⑶坚持“梯次培养、合理分布”的原则,加强省、市、县(区)信息技术教育名优教师梯队建设;⑷采取“以奖带投”的措施,即对于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成效的地区或单位采取以奖励代替投入的措施,以激励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⑸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加乡镇及其以下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比例、评优表彰和舆论宣传等工作;⑹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教学比赛活动。

3.改善和提高教师信息行为的长效机制

⑴“31”长效机制中的“3”。①导向机制。一是将教育科研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二是通过制定校长、教师教育工作量化评估细则,教师评职晋级与教师教育科研、信息技术教育挂钩等措施,为广大教师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②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领导机构和专家团队。统筹领导和指导本地本单位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使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有决策支持和智力保障;二是有活动经费。使教师正常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和提高,开展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理论学习、研讨及相应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有经费保障;三是充实和加强各市、县(区)教育信息研培队伍的力量,使教师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有质量保障。③激励机制。通过评选优秀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成果,表彰信息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研究型校长、研究型教师,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改变和提升、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较多的成功机会,充分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于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体验到信息素养提高给自身发展带来的优越性和自豪感。

⑵“31”长效机制中的“1”。是指建立一支“群众监督组织”,即由普通教师代表组成的监督组织,或者引入第三方机构,监督本地区或本单位“三种机制”的执行情况。

通过改善和提高教师信息行为的制度建设和良好的长效机制,调动各级人民政府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广大中小学教师改善和提高自身信息行为水平的积极性,在教师群体中形成一种教育信息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师运用教育信息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日常教学工作和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教育信息环境下工作的职业生活方式,促进广大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改善和提升,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主要参考文献

[1] [2]规划编制专家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赵清福.新课改理念下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4.

[4]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EB/OL].2014. 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170123.html.

[5]崔洪弟.教育与心理统计中SPSS的应用[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赵清福.走进课题研究—教育科研实施操作指南[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柯妍.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研活动综述[EB/OL]. http://www.keyan8.com/ news/?507.html

[8]刘喆,尹睿,郑.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64-67.

[9]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表材·教法》20142):58-61.

[10]赵清福.新课改下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科研素质[J] .《中国西部》(教学研究)20144):50-53.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