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成果发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时间:2019-4-20 15:23:47   作者:柯妍   来源:走进教育科研网   阅读:1335   评论:22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成才之路》2018年8月(第22期) 摘 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做相应的改变,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进行。如果在教学各环节中能使备课、导入、讲述、提问、倾听、激励与信息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善和提升,一定能促进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成才之路》2018年8月(第22期)

 

  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做相应的改变,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进行。如果在教学各环节中能使备课、导入、讲述、提问、倾听、激励与信息等几个关键性的教学行为有所改善和提升,一定能促进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

 

伴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深入,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需要亟待加强。而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无论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是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关键是如何改善和提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行为质量

 一、备课行为(属于程序性教学行为)

备课是教师将自己教材教法的研究成果及其教学思路用文字体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活动。“备”可以理解为准备、预备。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

 备课备什么?

 1.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学习需要、学习方式和习惯。备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做到:不仅眼中有教材,更要目中有人——学生。

2.备教材。正确把握教学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处理好相关课程间的关系。一要弄清课程标准;二要弄清教材体系;

3.备教法。何谓“教法”?他是指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也即体现教师思想行为的方法。教师如何备好教法呢?首先,教师应明确教法的特点和最佳运用范围。其次,教法的运用要以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为前提。第三,教法运用要具有艺术性和可操作性。第四,要努力探索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法。这里我们强调“三维目标”,特别是我们容易忽略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要考虑辅助教学行为和教学管理行为,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二、导入行为(属于引导教学行为)

导入是指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导入好像是乐曲的前奏、作品的开头,如果能让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能诱导学生竞相登堂入室。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精心准备课堂导入的艺术和方法。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导入的原则,一是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二是温故知新,精心设计。三是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四是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要深入研究有效的导入方法,掌握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在实践中创新,就能不断的提高教学的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讲述行为(属于语言呈示教学行为)

讲述是教师运用分析、解释、说明和论证方式,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精、讲透、当讲则讲、讲在“不得不讲”之时。那么,怎样提高“讲述”的有效性?

1.紧扣教材,突出中心。在课堂讲述中,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教材,围绕主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2.层次清楚,过渡自然。一节课,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中间如何活动,课前都要有个周密的安排,一环紧扣一环,既不能一个形式到底,也不能杂乱无章。

3.旁征博引,举一还三。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把教材内容讲深讲透,也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往往要补充一些内容,用学生熟悉的其他学科内容启发诱导学生,就能起到举一还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4.活而有度,寓教于谐。这里所说的是指教师在课堂讲述中,围绕教学目标,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让学生通过的形式和方法来掌握的知识。

5.及时反馈,多元评价。行为与反馈之间尽可能短的时间间隔是学习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行为与反馈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学习就会越快发生。及时反馈有助于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矫正和强化。

四、提问行为(属于对话教学行为)

在实际教学中,提问可以用来引出新的课题,也可以用来检查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用来展开教材内容,也可以用来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引导其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而,充分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败,学生学识的好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提问的内容和结果要精密。精是指精炼,密是指周密。所提的问题影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问题要提的确切、精炼、明白,学生听了不至于误解。教师不仅要周密设计提问的内容,还要周密设计提问的结果,对同一问题学生可能学生有不同的解答途径,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过答得不完整,应当分析错误所在,指点学生自己改正。

2.提问的难度要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提问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智能,所以提问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提问的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不能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3.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益的思维训练。

如何使提问具有启发性呢?一是创设问题情境;二是要揭示矛盾,引起思索;三是要适度设计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提问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

除此,还要讲求提问的技巧。一是精心设计筛选问题;二是做到问题简明扼要;三是难易适度,面向全体学生;四是把握好提问时机;五是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六是课堂提问要积极评价。应该做到:以表扬为主;鼓励求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评价。

五、倾听行为(属于对话教学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声音背后的某种思想和观念的萌芽,并尽量认可它们的价值和意义。当他们发现自己的那些隐含的思想和观念被老师倾听并得到认可时,就会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就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第一,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尊重,耐心倾听。第二,千万别随意打断学生的话题,积极鼓励学生把话说完。第三,在倾听的过程中,老师还要集中注意力,用心去听,适当的时候用脸部表情或者简短的语言,不断地有所鼓励,或表示理解,或表示支持,或表示高兴,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给学生心灵上带来温暖。第四,倾听后及时反馈,教师的反馈会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的参与。第五,要使倾听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信、展示、欣赏自我的过程,让他们体验到由此带来的成功和成就感,会萌发出极大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应视学生的回答为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起点。

六、激励行为(属于辅助教学行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下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人格的激励,如信任、赞美和宽容。

1.信任,是学生心头的一抹朝霞。如果你赋予学生以信任,学生就扬起自信的风帆,鼓起勇气,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第一,我们要理解、信任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一样看待。学生犯了错,我们不能一味的批评和严惩,而应引导鼓励学生修正错误。如果我们把学生当作“已定型的砖”弃而不管,学生则可能把错误演变下去,最终不可收拾。第二,在学生产生心理自卑时,教师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只要方法得当,就没有跟不上的学生。第三,在每位学生身上,我们都要看到他们的长处,找出他们行为中的闪光点,哪怕是细微的优点。课文背错了,词语写错了,我们先表扬他不怕错的精神,再对他说:“下次还请你,老师相信你能成功。”在下次之前,我们就要为他创设成功的机会。

2.宽容,为学生撑起一片自省的天空。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激励,是一种对错误的人或事的包容和理解。它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可以穿透人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关爱,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它比批评、惩罚更能感化学生,更能开启学生的心扉,使学生产生信赖和感激之情,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种宽容不是听之任之,无原则地放纵,而是建立对学生的爱护和严格要求前提下进行的一种育人艺术。其实,由于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认识还不完善,有缺点和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错误的,作为教师应给予他们理解和宽容,而不应得到老实的训斥与批评。对老师而言,宽容是一种智能,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境界,它是老师充满和期待的爱,更是老师最美丽的语言。学生常会犯些小错误,如上课迟到、课堂小动作、作业不认真等,老师只要轻轻一点,学生就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宽容呢?那就是遇事情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一颗童心来透视孩子们的世界,以一颗宽容之心来为他们撑起一片自省的天空。

3.赞美,是推动学生再次起飞的力量。赞美有着巨大的教育魅力,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赞美胜过一千句批评。一些教师在“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笼罩下,往往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赞美,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呵斥甚至体罚。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就像刚刚钻出泥土的嫩芽,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作为老师,我们应当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每个学生都有优势智力,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第二,当学生处于低谷时,我们也要尝试赞美他。第三,设立专栏的赞美方法。如在班级中设一个“一鸣惊人”的专栏,让每一学生都有可能“一举成名”——也许是因为学习刻苦了,成绩进步了,也许是卫生工作特别认真,也许是因为为困难的同学捐资助学数额最大……第四,拟评语的赞美方法。在批改作业时,除了打上等级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写上“字写得太漂亮了”“有创造性”“你的想法很独特”等等。

七、信息行为(属于辅助教学行为)

在我国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行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上述各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的研究,明确了教师信息行为的基本内容大致分成信息查询行为、信息处理行为、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其中信息查询行为是信息行为的初始阶段或者说是开端;信息处理行为是信息行为中间阶段,也是核心阶段;信息利用和传播行为是信息行为的最终阶段,也是信息行为实现最终目的的阶段。

 

基金课题: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课题批准文号:1608110041B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技术行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赵清福.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

[3]赵清福.黑龙江省中小学教师信息行为调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8(上半月).

[4]王小玉.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课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

[5]邵云华.信息行为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情报探索.2011(2).

相关评论
版权所有:走进教育科研网   工信部备案/许可证号:黑ICP备16003857号-1     Copyright© 2011-2023